茅红美:带宝宝带得心很累?可能是你的力气用错方向啦!
发布日期:2017-09-17 14:24:02   发布人:早教中心

小编的话:


为人父母,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如果方向搞错了,那就更累啦!孩子大点还好说,不会说话的小宝宝恐怕是最难教的。因为,他们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小嘴巴里在说些什么,我们真的不懂啊!


好在有人懂!上海市特级教师、国家二级育婴师、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茅红美主任在学前教育领域有长达36年的深厚实践积累,可以说是能知晓“宝宝心语”的人了。


“第一教育”小编专访茅老师,带你了解0-3岁不会说话和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宝宝们的心理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小宝宝不乖不听话,其实是误会他们啦!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很多“问题”,其实正是他们在成长的证据呢!



人物小档案:

茅红美,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特级教师,从教36年,专注学前儿童领域教育实践与研究。她和团队的研究课题“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探索与实践”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茅红美老师和宝宝一起游戏


宝宝身边最好的早教老师是谁?


提到早教,许多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早教培训机构,其理念和产品五花八门,价格也参差不齐,有些家长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选择各种早教班。


但在茅红美老师看来,小宝宝们最好的“早教教室”就是自己家里,最好的“早教老师”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我们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穿衣服,安排游戏,擦眼泪。在这样看似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淡忘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受我们照顾教育的孩子的生命中。”                         


在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电梯里,小编也看到一句话:


“早教在生活中,家庭里,在照顾者的目光、话语及行为里。”

 

茅老师说,婴幼儿的学习方式有两个突出特点:模仿和重复。也就是说,宝宝们是在不断地模仿周围的成年人、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成长的。他们模仿最多的对象当然就是爸爸妈妈。在家庭环境中,在看似简单的吃、喝、拉、撒、睡、玩的日常活动与亲子互动中,不断成长。

 

所以,0-3岁孩子的养育,最重要的不是去学英语、学数学,而是感受体验生活,将教育融于生活照料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生活最初的了解。


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是最好的早教课程;每一天的起居生活,每一分钟都是最适合的教学机会。


比如洗衣服,妈妈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早期教育课程。爸爸的衣服,妈妈的衣服,这是宝宝的衣服,很直观的就能理解大和小的概念;这是夏季穿的衣服,这是冬季穿的衣服……宝宝对于“厚”“薄”“长”“短”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理解,还能学会不同季节的名称和特点。和宝宝一起叠衣服,感受不同材质,也是很好的感知觉、精细动作、语言能力等等的锻练,其实早教机构培养的也不外乎孩子这些能力。


再比如妈妈要做饭了,带着2、3岁的宝宝一起去超市挑选食材、调料,一边看一边引导宝宝认识不同的食物;回到家进厨房,让宝宝在安全可行的范围内参与洗、煮、尝的过程,可大大丰富宝宝对生活的感知体验,获得自主进餐等生活能力。

 

当然有些能力,比如社交能力等可能在早教机构有机会得到更好地锻炼,但是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身处一个更有效的早教机构——自己的家,而自己就是宝宝早教老师的“最佳人选”。


在性格养成方面,“要孩子阳光,你自己先阳光,如果妈妈每天上下班都会:‘宝宝妈妈上班了,妈妈下班回来了’,那孩子上学下学就不会悄无声息的;如果家长见人会打招呼,那孩子也一定会这样。”茅老师说。

  

在美国,早教相关的研究有些还存在争议,但有一点已是共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高质量的互动,互动不一定需要通过早教机构进行,儿童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就在进行着互动。


茅老师认为,家庭生活中有太多值得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而且早教的过程,也是很好的亲子时间。如果家长忽视生活中这些好的教育资源,忽视自己的责任,盲目将孩子送去机构接受教育,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宝宝的“问题”其实是父母“不懂”


在工作过程中,茅红美接触到很多新手爸爸妈妈,他们往往很焦虑,特别是当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的时候,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行为问题”其实往往不过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而已。

 

比如,啃咬东西、破坏玩具、重复性的动作,这些可能是成长的探索,是宝宝学习和创造的开始;打人、尖叫、说谎则可能是宝宝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入睡困难、开口晚可能是家庭代养环境造成,还有一些问题根本上是养护人语言不当造成。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观的判断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有可能判断错误,做出错误的回应,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茅老师说。


她举了一个“烘手”的例子。


有个2岁多的孩子在家里洗好手每次都要用烘干机烘手,有一次在外面的洗手间,烘干机坏了,奶奶说:没有就没有,走吧。孩子不肯,大哭起来。其实,如果家长了解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就能理解宝宝的心情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宝宝,不好意思,今天烘干机坏掉了,我们假装烘干一下,回家以后再烘干吧。”但如果大人不知道敏感期这个概念,可能就不能理解孩子,甚至会训斥孩子。


茅老师建议新手爸爸妈妈学习一些必要的儿童心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互动。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不可能像专业的幼教工作者一样,通过接触大量的孩子来积累经验,理解宝宝的心理与行为,但是,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


比如最近出版的上海教育丛书中,茅老师及其团队编写的《宝宝心语》一书,就对0-3岁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感知探索、语言认知、情感社会、生活习惯四大类,常见的20个“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分析和支招。

 

“不听话”的多多


 

最近,多多(15个月)在爷爷眼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从早晨开始,多多就开始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翻翻那,显得一刻不停。


多多先来到了沙发前,爷爷一看赶紧提醒:“多多,沙发不能爬!”话音未落,多多已经爬上了沙发。爷爷说:“快下来,要摔跤的。”多多根本就不理会,最后爷爷只能动手将他抱了下来。


下来后,多多发现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盒玩具,多多拿起一个,爷爷又提醒说:“多多,玩具不要打翻噢!”


说话间,多多抓起盒子“哗”的一下,就把整盒积木给倒了出来,有的掉在桌上,有的落在地上,爷爷边捡边说,“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茅老师分析,这个案例很可能是因成人指令的不恰当而导致。一方面,宝宝是否能听懂成人的指令是“听话”的关键,如果成人的语言指令超出了宝宝的理解能力,他就会显得“不听话”。

 

8-9个月:幼儿可以遵循简单的指令,前提是指令的内容是他们眼前能够看到的,比如,根据成人的指令将玩具递给成人。

18个月:幼儿能执行单一的指令,比如:“把垃圾扔掉”。

36个月:幼儿能执行包含两条信息的指令,比如:“请把苹果给爸爸,然后把椅子拿过来”。

 

另外,根据维果茨基和鲁利亚的研究,成人言语对学步儿的行为控制只具有启动功能,而不具备抑制功能。比如当一个16个月的宝宝正在乱扔垃圾时,成人指着垃圾桶和他说“放进去”远比说“不要扔”更有效。“放进去”会启动宝宝“放”的动作,而“不要扔”非但无法抑制宝宝“扔”的动作,对于还未理解否定词“不”的含义的宝宝来说,反而强化了“扔”。

 

案例中,爷爷说“不要爬”“不要打翻”本意是希望多多不要去做那些行为,反而让多多接收到了“爬”、“打翻”的信号,启动了这些动作。

 

家长在发出指令时,将语言稍作调整,情况可能就会大有不同。


  • 宝宝违反规则时,多说建议和做法,尽量说“你可以……”,避免说“不可以……”;

 

案例中,当多多想爬沙发、倒翻玩具时,爷爷可以指着小椅子说:“多多,你可以坐下来玩。”或者拿起一个玩具玩给多多看,同时邀请他参与:“多多,我们一起玩。


  • 从正面建议规则,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案例中的爷爷每次让多多一起参与收玩具的过程,边收拾边说“玩具收起来”,将收拾玩具的过程和“收起来”这个指令结合,帮助宝宝理解指令的含义。反复示范几次之后,再递给多多一个玩具,并对他说:“多多,玩具收起来”,这时宝宝大多会配合。


在书中,光宝宝“不听话”的原因就给出了四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由于成人过于复杂或暗示性的语言造成的不听话外,还有:由于探索和好奇心需要引发的不听话,由于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性增强引发的不听话,以及因成人带养不当引发的不听话。每一类书中都给出了相关案例、原因分析及解决的办法。

 

《宝宝心语》封面


茅老师认为:早教需要回归宝宝自然发展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破解其内在需求和行为动机,做会解读、会回应、会提供机会的父母。

 

目前,茅老师和团队还在积极筹备家长学校,希望为家长提供一些专业的早教培训。“每个父母都需要补上这一课。”她说。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青浦区早教指导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青浦区海盈路143号(儿童乐园内)   电话: 021-69223190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