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模仿?恭喜你!这样引导他会更优秀
发布日期:2019-05-11 14:26:44   发布人:早教中心

原创: 钱志亮 钱志亮工作室 

有一位家长后台反映,最近被家里4岁孩子的模仿能力惊着了。

看到动画片里的打斗场面,他也拿着玩具要和爸爸“一战高下”;

常常模仿医生给玩偶看病、模仿妈妈化妆爸爸刮胡子的动作、模仿爷爷品茶摇头咂嘴的样子;

高兴的时候,模仿妈妈扫地、做饭的样子,和小伙伴过家家······

模仿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方式。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对模仿的热衷和吸收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所以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很多东西明明从来没有教过他啊,怎么就学会了呢?

如果你发现孩子非常喜欢模仿,那是一件好事,说明孩子很聪明,学什么都快、适应性强、可塑性强。

不过这份聪明还需通过父母持续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越来越优秀。

父母要以身作则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最亲密的人,自然成了孩子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如果父母爱玩手机、生活作息不规律、背后议论别人、爱发脾气、大吼大叫、不守规则,这些坏习惯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去的。

曾经看过一张照片:在地铁上,两对母子坐在一起,但不同的是,一对母子分别拿着一本书在阅读,而另一对母子则在玩手机。

一个成天只会玩手机、打麻将,不自律的父母,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家长不要总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埋怨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在发现孩子的不足时,请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一个负面的榜样。

学会反思,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改善,孩子才能成长的更好。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作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家长还需各方面以身作则,给孩子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但很多时候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好的也学坏的也学。

在家受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到了学校又容易受班级环境和同伴的影响。

儿时有一个玩伴,一起上学到五年级,他的成绩一直很优异。到了初中,母亲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教育,将他转学到了市里的一所学校。

然而当时所在班级风气不好,学生之间热衷攀比、逃课上网、打架,怎么跟老师对着干怎么来。原本老实本分的他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终成绩一落千丈,母亲懊悔万分。

虽说一个人的自制力是最重要的,但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塑造也是不可忽略的。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

比如不要让孩子观看血腥暴力的影视、动画;

尽量让孩子跟习惯比较好的同伴玩耍;

为孩子创设丰富有趣味的家庭活动空间;

给孩子安排一个固定、安静的学习地点······

放假了多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观看展览、到开阔的地方进行户外运动、旅游,这些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都会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是非观与主见

由于孩子不懂得选择性地模仿,容易随波逐流,对各种事物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主见。

这个时候,家长多加引导,培养孩子明确的是非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错误和坏习惯缺乏原则,无限度包容、纵容孩子。

比如孩子不爱吃饭爱吃零食,对爷爷奶奶没大没小,公共场所大呼小叫,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抄别人的······

孩子的是非观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需要家长悉心的教导。

比如给孩子树立榜样,在影视剧、动画、绘本中优秀的人物形象,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勇敢自信、坚强乐观的价值观。

孩子好的表现多鼓励夸奖,强化良好行为,养成好习惯;

坏的行为冷漠对待,利用故事或换位思考等方式,启发孩子认识到问题所在,加以改正。

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技能,如学习妈妈洗衣服、倒水、整理房间的样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直接给孩子正确答案,多让孩子自己动脑思考,做选择做决定,让孩子更有主见。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青浦区早教指导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青浦区海盈路143号(儿童乐园内)   电话: 021-69223190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