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是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也指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儿童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着许多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在这些秘密中,有不愿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又怕被同伴指责小气而推说玩具坏了的“谎言”,有躲在活动室角落里说的“长大想和谁结婚”的悄悄话,有入园初期每天抱着小毯子睡觉的“恋物癖好”,有不断主动送水送物、期待加入他人游戏的社交“手段”,有偷偷把不爱吃的青菜扔进垃圾桶后的“暗自得意”,有到了大班还偶尔尿湿裤子的“囧”事……这些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秘密,却常常在我们脱口而出的话语中、在与邻班教师分享孩子的“囧事”中、在和朋友们笑谈孩子的隐私中,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说着玩的,不是故意的,不必那么认真,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孩子们真的不在意?真的无所谓?我们真的可以继续成为他们信赖的人?不,我们错了,我们真的错了!孩子们虽然无法阻挡我们游戏般的说笑,但绝不意味着他们不在意,我们可以从他们发现秘密被泄露时那无奈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满。
儿童虽然弱小,但他们也是有心理感受的人,有羞愧感的人,有自己秘密地带的人。秘密是儿童成长的一部分,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而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也是他们成长和成熟的表现。正如《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所提到的,“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让孩子们明白和意识到了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间的亲密性”。
成人经常会习惯性地认为,秘密是成人之间才存在的内部契约,是成人世界才拥有的自我约束。但实际上,秘密是人际关系的中介,是伴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儿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单纯的信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基于信任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这种关系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呈现不同的外显特征,但儿童正是在与他人关系的磨合中,建构着自身的内部世界,建构着对于信任、安全、友谊等的理解力,也建构着持守秘密的能力。然而,弱小的儿童往往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有自己的秘密空间。当孩子把喜欢的玩具偷偷藏在枕头下想第二天继续玩而被教师当众翻找出来时,当教师随意闯入孩子们自设的“秘密基地”而被他们撞见时,当孩子把自己的小秘密信任地告诉教师却被教师当作笑话说给家长听时,他们会一点一点地失去对教师的信赖,也会在安全感逐步褪去的同时把自己包裹起来。
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秘密的存在既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得以充实的源泉,也是他们内心世界逐步丰盈的体现。也许儿童生活中的一次害羞、一次不知觉的脸红、一个小小的谎言抑或一次假装,就已经具备秘密的特征,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想到而已。
我们需要尊重、理解和接纳儿童拥有自己的秘密,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经过专业的“过滤”。我们需要拥有保守儿童秘密的意识,知道应保守儿童的哪些秘密。我们也需要让儿童知道哪些秘密可以保守,哪些秘密决不能保守,比如坏人的秘密就不能保守而必须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因为保守了坏人的秘密,就可能对自己、他人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尊重儿童的隐私、保守儿童的秘密,千万不能在不经意间揭了儿童的“伤疤”,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与他们渐行渐远。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秘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儿童创建一个自我的空间吧,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和成长中学会发现秘密的美好。